博士開講
代溝就是兩代人之間因年齡、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而在認識和行為上產生的差異、摩擦和沖突;也是指由于兩代人彼此間意見不一致從而在心理上產生相互排斥的現象。在現實中,“代溝”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了,而且大多數家長也承認代溝的存在。很多時候家長坐在一起談到孩子的時候會達成一種共識,就是認為青少年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聽不進勸解,最終導致雙方缺乏共同語言。從理論上分析,家長與孩子間的相互不理解是產生代溝的主要原因。
代溝的確是由兩代人共同造成的,但是其最初的成因卻并非如家長所分析的那樣—問題全出在孩子身上,家長也要負一半的責任。大多數家長都有共同的想法:孩子是自己生的,做的一切自然都是為了孩子好,在各方面的經驗也比孩子多,所以孩子要無條件的聽自己的話。沒有了交流,才出現孩子“不理解”家長的情況。
青少年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有了主見和對未來的想法,但家長總覺得他們還是孩子,對社會事物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怕他們會受到傷害。于是,總是放不開手,什么事都給他們安排好,忽視青少年的意愿。通常在此時,他們會因受到擺布而大力反抗。由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而孩子卻怨恨父母管得太多,家長教育方法不得當,與孩子的自我發展不同步,從而導致兩代人之間產生比較激烈的沖突。
父母望子成龍,這本身沒有什么錯,所有的父母都會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全部的愛無私奉獻的給自己的孩子,就是希望他們能超越自己,在父母心里,孩子能夠快快樂樂的長大、能夠考入理想的學府、能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能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自己就是再苦、再累、再艱難也毫無怨言。正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而父母卻沒有想到,時代的演變使得當代青少年的價值觀較從前有著顛覆性的變化。他們把父母給予的愛歸結為不自由和束縛,把父母的教誨說成是嘮叨,有時還認為父母根本不疼愛自己,青少年的這種想法和做法讓很多父母感到迷惑和不解,于是出現了代溝。
此外,在思想觀念上,青少年比較開放,喜歡追求新事物,易于接納新觀念,但穩定性較差,易變且多變;而家長則較為保守,講求實際,不喜歡追求時髦,傾向于保持傳統習慣。在行為方式上,青少年會突破傳統習慣。靈活性強,喜歡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敢于嘗試、勇于冒險,往往沖動而急躁;而家長做事則謹慎、沉穩,講求踏實、注重質量,不愿意冒險,不喜歡做沒有把握的事。由于這些差異,親子之間的“代溝”就形成了。
.....................................................................................................................
專家支招
家長在面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時,應該做到:
1、承認代溝的存在
家長面對代溝、不要回避,要迎難而上。生活中的代溝,其實可不必計較,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而思想上的代溝,需要在溝通中進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個性的共振。兩代人之間不能傷感情,不然不但無法溝通,而且會加深隔閡。
2、要與孩子及時溝通
交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溝通方式,父母應主動創造談話情境、營造交流氛圍,多與孩子“以心換心”。但請注意這種交談應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父母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流,切忌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3、要尊重孩子
家長給孩子一片“情感自留地”。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獨立,對事物具有一定的鑒別、評價能力,因而不愿事事受大人干涉,他們迫切需要父母和周圍人的尊重,承認其獨立意識和人格尊嚴。過多的保護會使孩子內心煩躁,產生抵觸情緒,報復和逆反心理也會日趨嚴重。
4、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想法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態度和意見。這種接納不是被動的,而是在真正弄清對方的意見和態度是否合理之后,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見解而接納對方。或者,將雙方的意見取長補短,相互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教育部《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解析》學生讀本